行业新闻
风口再来,复制储能的充电桩
2023/5/22 16:16:49
政策密集出台叠加出海趋势加速,让充电桩站在了风口上。在光伏产能过剩、风电业绩不及预期的背景下,充电桩让人眼前一亮。同样是出海逻辑,不免把充电桩和去年的户用储能相比,两个行业都是高速增长的赛道,未来三年都有望实现70%+的CAGR。但是充电桩的出海难度还是要略高于户储的,至于能否复制去年户储的爆发,则不能线性外推。
多种催化剂助攻,充电桩站在风口上
虽然今年新能源产业链因为产能过剩,竞争格局恶化问题引发市场担忧,但是也不乏一些有边际改善环节值得关注,比如充电桩。
为什么这个时点要来谈充电桩?
1、利好政策密集出台
因为今年4、5月份多项政策密集出台,表示要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4月19日,发改委单独提到大力稳定汽车消费并明确工作重点,要加快推进充电桩和城市停车设施建设;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等设施建设;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会议强调要聚焦制约新能源汽车下乡的突出瓶颈,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创新建设、运营、维护模式,确保“有人建、有人管、能持续”。
2、新能源车与充电桩规模失衡,倒逼充电桩加速发展
从充电桩整个发展进程看,自2021年后充电桩行业就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因为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而新能源汽车在2021年下半年就开始加速发展,截止到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30%了,但充电桩的规模却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处于失衡状态,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对充电桩的需求也大增,目前虽然车桩比已经从2016年的4.5:1下降到了2.5:1,但是这个体量仍然不够,向上空间很大。
3、今年是出海加速期,空间大,毛利高
除了国内政策密集出台外,欧美充电桩的政策自2022年以来更细致、更落地、更明确。像欧洲的德国、英国、欧盟等不仅细化了公桩补贴和私桩补贴,同时也明确了到2025、2030的建桩数量。例如德国2022年宣布未来3年投资63亿欧元快速扩大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的数量,从7万座提升至2030年的100万座。而美国2022年的核心补贴政策是,联邦政府50亿补贴公桩建设以及IRA对应的充电桩税收抵免。
但是换个角度,为什么欧美从去年开始充电桩的政策力度开始加大并且投入了真金白银呢?
背后的逻辑是,欧洲方面纯电车的增速在提升,带动对充电桩的需求;而美国方面目前新能源车渗透率才6%,对比国内30%的渗透率而已,欧美的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提升空间相较于国内更大。除了汽车保有量外,欧美车桩比比国内更高,欧洲2022年公共车桩比12.6,美国2022年车桩比14.8,且欧美的车桩比是连年走高的趋势,翻译下来也就是充电桩的建设远更不上新能源车。虽然上文说过中国的车桩比其实还要下降,但是和欧美相比,欧美的充电桩发展远滞后与国内,缺口比中国更大,所以市场空间也更大。这是从量的方面,给国内可以出海的充电桩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那价的层面而言,海外的毛利率比国内高,更挣钱。
所以政策密集落地叠加出海红利期的双重加持下,充电桩是一个可以关注的行业。
充电桩产业链简析,哪些环节存在价值洼地?
再来拆下充电桩的产业链,充电桩的产业链很简单,上游是零部件、中游是设备加工制造,再到下游运营环节。
上游零部件中价值量最高的是充电模块,毛利率也相对较高。一方面,从成本构成来说,充电设备占充电桩建设成本超90%,其中充电模块占比约50%;另一方面,技术上充电模块属于充电桩的核心环节,也是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市场集中度也较高,模块里面的一些关键技术有IGBT、磁性元件等等。但是上游里除了充电模块其他元器件壁垒比较低,同质化较严重,类似于完全竞争格局。
中游设备生产领域目前竞争格局较分散,竞争者众多,行业空间还很大,目前还没有绝对性的优势龙头胜出。下游就是运营环节,下游运营环节格局稳定且集中,主要包括三类,排头的是传统运营商;第二类是一些车企配套;最后就是第三方平台,靠分成服务费来盈利。
类似于光伏的一体化,其实像下游的运营商等也会向上游去布局,比如布局整桩,一些做整桩的企业也会做运营。
据了解,充电模块是直流充电桩最核心的部件,直接影响充电效率和充电安全,被业内誉为直流充电设备的“心脏”。从成本角度看,中信证券袁健聪等人在2月13日的研报中指出,在直流充电桩所需元器件构成中,充电模块成本占比最高,约达50%
受益于充电桩建设加速及大功率趋势,充电模块有望迎来量利齐升。从需求量角度看,预计直流桩在充电桩建设中的占比以及单桩充电功率将进一步提升,进而提升充电模块的需求量。从盈利角度看,目前充电模块单W价格已趋于稳定,产品从此前主流的15/20kW向30/40kW发展,带来单品价值量和毛利率的提升。
到2025年中国充电模块市场增量达1808亿W,2021-2025年CAGR达65%。目前行业充电模块均价在0.12元/W左右,据此预测,2025年中国充电模块市场空间约217亿元。在充电桩产业链的上游,以充电模块为核心的零部件生产制造,代表企业有通合科技、欧陆通等.
由于充电模块的生产技术要求较高且具备通信要求,目前主要以具备一定技术积累的充电模块供应商(英飞源、华为、中兴等电力电源或通讯电源企业)生产,但随着充电模块价格逐渐下降,叠加大功率、智能化、网络平台化的发展趋势,充电桩厂商逐步进入充电模块生产环节,逐步实现充电模块的自产自研(如特锐德旗下子公司特来电、中恒电气等)。目前充电模块市占率前五的企业包括英飞源、特来电、永联、英可瑞、中兴,CR5超70%。
据财联社不完全统计,在充电模块领域有所布局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通合科技、欧陆通、盛弘股份、英可瑞和麦格米特等
中国充电桩功率器件驱动器市场规模预测及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充电桩功率器件又是充电模块的核心器件。充电桩功率器件驱动器,又称充电桩功率器件驱动芯片,是指被用作驱动充电模组中的MOSFET、IGBT、SiC、GaN等功率器件的芯片。驱动芯片能够控制芯片(MCU)的逻辑信号,包括放大电压幅度、增强电流输出能力等,以实现快速开启和关断功率器件。
作为充电桩行业的原材料之一,充电桩功率器件驱动器与直流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有正相关关系。以功率为20kw的充电模块为例,一般需要配备6-10个充电桩功率器件驱动器。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和直流充电桩的大面积推广,充电桩功率器件驱动器作为充电桩充电模块的关键器件,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根据沙利文测算,2023年中国充电桩功率器件驱动器市场规模将达到9951万元。
充电桩功率器件驱动器主要应用于充电模块的电源管理方面。在充电模组领域,沙利文调研显示,截至2022年末,英飞源、优优绿能、永联科技、特来电、通合等企业在充电模组的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充电桩功率器件驱动器国内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国外龙头企业凭借其设立时间较早,产品品类丰富,技术指标领先,在市场上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国内同类企业的品牌认知度和生产规模等方面仍与国外龙头企业存在较大差距。然而,如茂睿芯、纳芯微等后发企业借助新工艺、新技术和国内市场优势,借助国内新能源赛道和国产化替代东风迅速放量,在国内市场占据了有利的市场地位。
选择合适的物联网卡,保障新能源充电桩设备高效稳定运营
物联网技术和物联网卡的应用也成为了新能源充电桩自动化运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新能源充电桩设备用什么样的物联网卡呢?
联系我们

电话:
+86-21-3468 0129
邮箱: